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资料图】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获批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按照规划,北京地坛医院将派驻管理及医疗专家团队进驻徐州市传染病院,以“输血”变“造血”,提升该区域传染病防控能力,形成可复制的样板。
地坛医院将如何落实这一规划?搜狐健康拜访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北京)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院长金荣华教授。
金荣华曾经历了两次“抗疫大战”。他获得2003年北京市抗疫先进个人,他深知医疗和防疫的关系。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十分艰难的“以医托防”、“以医带防”,后来又“以防促医”、“以防强医”,如今,“医防融合”的时代正在到来,让我们听听他在医防融合模式下,对于传染病医院的转型思考。
为什么转型?传染病医院的难
过去三年多,传染病专科医院在新冠抗疫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疫情高峰逐渐退去,几乎全国传染病专科医院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在现有形势下“杀”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转型之路?
在传染病领域深耕30余年的金荣华,体会更加深刻:“传染病疾病谱已经发生改变,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曾经令人恐惧的一些传染病也变成了慢性疾病,生存年龄和普通人甚至无差别。类似新冠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概率非常低,但危重症救治能力必须加强'。对于传染病专科医院来讲,积极寻求转型是历史必然。”
另一个倒逼传染病专科医院转型的原因,是自身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与“金眼科、银外科”不同,传染病专科医院除了一般医疗机构职能外,还担负着传染病防治、疫情防控以及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多种公共卫生职能,具有相当强的公益色彩。
相比之下,其固有的医疗成本又很高。传染病医院的设置必须遵照“三区两通道”的原则,在建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及水电消耗等方面,均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另外,传染病医院在突发新发传染病时,往往作为定点收治医院,须举全院之力抗疫,综合学科延续性被中断,院感防控等成本加大,而在这方面的补给政策尚不完善。如果应急工作结束后,若学科恢复慢,患者就诊数量上不去,意味着医院的整体预算执行受创,一旦陷入恶性循环,想留住人才和促进学科发展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如何化解传染病医院的“生存危机”?基于专科特色,向综合化医院转型,是业内公认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传染病专科医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传染科、呼吸科、儿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和服务于区域内老百姓的其他综合学科,如神经疾病中心、心血管中心、肿瘤介入等。为更好地实现“以传染病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多个学科相互合作支撑,建立起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诊疗技术平台至关重要。
由金荣华“掌舵”的地坛医院,多年前就开始尝试建立综合学科,加强学科综合化发展。“以前医院单纯靠一个大内科苦苦支撑,能提供的医疗服务非常有限。要知道,HIV感染者很可能伴随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其他问题,再加上他们的生存期和普通人已相差无几,同样面临老龄化问题,需要更多综合医疗帮助,这对传染病医院是挑战,也是契机,综合发展是趋势。”
有了“强综合”的理念和原本的优势学科的帮助,地坛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金荣华看来,现在的地坛医院早已不再是传染病专科医院了,它已经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综合医院。
“珠峰不是一天登上去的”,一家大型医院的转型同样需要时间。“这是非常痛苦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金荣华认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向综合医院发展的路上,不仅需要医疗机构的自身努力,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支撑,这要求领航者必须有魄力、有能力。
转型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高水平人才来之不易。金荣华告诉搜狐健康,学科发展、创新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所有利益相关方和政策制定者都必须清楚,应该为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性环境,以开放的心态“聚拢”一批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系统的融创团队才能做好学科建设,开展临床技术攻关和高水平的医学研究,方能强化专科医院综合能力和品牌效应。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可能有办法找到改善患者结局、改善服务体验、减轻疾病负担的手段,一定会形成良性循环。”金荣华对传染病医院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如何转型?落地徐州的区域医疗中心
作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北京)的主体医院,地坛医院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承载着我国传染病医院体系的转型探索。
国家医学中心的使命就是以推动国家医学科学进步为目标,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对标国际医学科学前沿。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科学关键技术攻关、高水平医学研究与成果转化、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应对与突发事件医疗应急、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中西医协同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金荣华认为,地坛医院要去解决的关键问题地坛医院在转型发展中一方面是完成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的使命,起到示范、引领,另一方面如何完成好辐射作用。
基于此,按照国家十四五医疗体系布局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总体要求,地坛医院与徐州传染病医院、当地市和省政府达成合作意愿,地坛医院作为输出医院真想干, 徐州当地和江苏省政府真支持,徐州传染病院真配合申请并获批建立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这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第五批项目之一。
征途刚刚开始,多方应秉执“三真”态度,以更大勇气和魂力破解区域医疗中心推进中的难题、难点和痛点问题是下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
“如果徐州传染病医院的能力得到提升,辐射范围能达到1.2亿人口,无论是对当地的老百姓,还是对那一区域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来讲,都是件好事。最关键的是,这种模式会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这样‘一个带一个’,全国传染病防控体系和能力的提升速度就会很快。”金荣华详细解读徐州合作项目的终极意义。
虽然项目刚刚开始,但在金荣华心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合作形式,从初期的“输血”模式转变为具有“造血”功能的医疗机构。在管理模式上,地坛医院会派管理专家和团队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担任院长或职能部门负责人,也会按学科重组和建设需要派出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或专家短期或相当长时期进驻。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建成优势学科,探索创新模式,带动徐州地区传染病学科的影响力和救治能力,建设好首个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
不可否认的是,双方医疗服务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化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消除。对此金荣华认为,医生和学科的能力提升是逐步的,这种差异化允许存在,地坛医院要做的,是逐步缩小差异,通过转诊、远程会诊等机制,让更多患者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救治。最终实现传染病就地隔离、就地救治的目标。
在他看来,传染病医院的公益属性比其他公立医院都要强,这是使命使然。因此,传染病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更多要靠国家政策来支持,包括经费问题。另一方面,医院和管理者要加强运营,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努力开源节流。
“我们希望传染病患者越少越好,这才说明防控体系做到位了。如果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补给政策,有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金荣华说。
医防融合将重塑生态
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医防融合是一个有效抓手。但医疗与预防两大领域之间如何合作、协调以及资源共享,才能达到真正的医防融合效果?
金荣华心里已有设想,关键词是“重塑”。“实现健康中国的路上,有一些体系需要重塑。我们现在思考还不够,整合性也不够。例如,基础研究也一定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群体为中心,再转向以社会为中心。所以整个医疗体系和我们的防控体系都应该要重塑。”
“重塑”的灵感来自于2017年金荣华在哈佛学习时的所见所闻。在美国,他看到哈佛医生、商业保险、社区中心、志愿者、健康管理员等多个角色,共同形成了一种医防融合的模式,他们在商保的支持下,为居民提供行为干预措施,改变居民不良医疗行为,将居民的健康置于监控之下,最终达到了预防疾病的目的,患病后得到更早更快的医疗救助,实现了多方共赢。
在中国,如果想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包括卫健委、医保局、疾控局、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所有相关方的角色定位都要发生改变。这将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工程,难度也可想而知。“社区卫生服务在减灾、减疫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未来重塑医防融合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金荣华说
对此,金荣华表示,如果我们还在现有的方式里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本找不到。我们得有这个魄力,得有决心去重塑未来的医疗生态,它也必须重塑。
“作为一个医生,我要治疗疾病,但我更希望人们健康。”金荣华感慨道,如果我们能够打破行业、部门之间的壁垒,都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一定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医防融合模式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