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N多面

发稿时间:2023-08-16 06:16:28 来源: 浙江工人日报

编者按:


【资料图】

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我们看见他们工作的艰辛,也发现他们生活的辽阔。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是我们在大街上可能遇到的任何一个人,他们与我们一样,在风吹日晒中为生活奔波。不同的是,即使生活再难,他们之中很多人依然保留着对艺术的欣赏与热爱,将单一的生活谱出了交响乐般的旋律。

三个故事,三种人生,我们希望借此展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同的人生侧面,打破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重新认识该群体。可能一个不经意,他们脱下工作服就变成了“超人”。

外卖小哥刘凤叶:乘着歌声向前行

记者曾晨路报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美团外卖小哥刘凤叶的一天是在高亢的歌声中开启的:杭州早上的空气特别好,起床、开窗、练嗓,在跑单前唱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然后上线接单。

今年3月,黑龙江人刘凤叶只身来到杭州,投身外卖行业,从早上7点上线接单到晚上11点下线休息,“挣钱”是他来此的目的。唱歌也随他而来,这是他的灵魂伴侣,给他略显枯燥的跑单生活带来光亮。

高昂敞亮的嗓音,是上天赐给刘凤叶的礼物。今年5月,杭州市上城区总工会专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举办了一场才艺大赛,他凭借一曲《江山无限》夺得亚军。“他一张嘴就让我震撼了,虽然是业余选手,但我觉得他唱得太好了。”现场观众菁儿举着手机全程录下,发到朋友圈,以表达对刘凤叶的喜爱。

但刘凤叶从未觉得自己唱得好,只是从小喜欢听歌,爱唱歌。“大哥爱唱歌,在一家酒店当司仪,买了磁带,时常在家里听歌、学歌,那时候我还小,在一边也听得入神。”在这样的熏陶下,刘凤叶练得一副好耳力,但唱歌却不行,老是跑调。后来有了智能手机,有了唱歌软件,他才尝试着练习唱歌。

“纯业余,就是靠练。”没有乐理基础,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刘凤叶一直用最笨的办法练歌——录下来,对照原唱,找唱得不对的地方,然后重新学、重新练、重新录。“一首歌要练好久才能掌握节奏,才能差不多踩在拍子上,有音准、不跑调。”唱得多了,刘凤叶发现自己的嗓子打不开,感觉声音在喉咙里打转,大哥指点他,得用丹田发声,慢慢地,嗓子打开了,有人开始夸他嗓音亮。

在杭州的这些日子里,跑单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但唱歌这个爱好他丢不掉。“除了起床那会唱一首练练嗓,早上空的时段,我也用来唱歌。”刘凤叶喜欢经典老歌,歌手中,蒋大为、阎维文是他心目中的“歌神”。蒋大为的《敢问路在何方》,是他这代人的美好回忆,当时一到寒暑假,电视就播《西游记》,他不仅记住了师徒四人艰难的取经路,也记住了主题曲和演唱者;阎维文则是通过《小白杨》认识的,嘹亮、清脆的歌声,一下就惊艳了刘凤叶,“他们两位嗓音洪亮,唱得歌都是经典,百听不厌。”《说句心里话》《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经典老歌陪伴着刘凤叶从孩童步入中年,从黑龙江老家来到杭州,成为他心灵的慰藉。

“小哥里会唱歌的不多,我就成了抢手货,大伙都愿意听我唱歌。”在杭州送外卖已有5个月,刘凤叶在小哥当中小有名气,闲下来的时候,其他小哥会来“点歌”,只要他会的,不扭捏,立马高歌一曲。没人捧场,他也乐意自娱自乐,选自己喜欢的歌曲,戴上耳机,旁若无人地放声歌唱,“大家都知道我喜欢唱歌,习惯了。我呢,只要音乐一响起,就会陶醉其中,全身心感受音乐之美。”

送餐是个体力活,唱歌也相当耗费体力。因此,刘凤叶把宝贵的唱歌时间安排在上午,下午则要保留体力用来送餐,“没气唱歌也不好听,累的时候就哼歌,一哼小歌就忘记累,又有劲了。”

或许在专业歌手眼里,刘凤叶的歌唱技巧不够娴熟、音色不够好、节奏感不够强,但对于音乐,刘凤叶是刻在骨子里的喜爱。路过晚霞映照的湖边、呼吸带着青草味的雨后空气,所有这些送餐途中遇到的美好,都能让他兴致勃勃地哼上一曲;生活的愁绪、对家人的思念也都能在一首又一首美妙的音乐中消解。

努力生活,好好唱歌,这是刘凤叶的生活态度,虽逾不惑之年,亦要在“小确幸”里看到更美好的未来。

彝族快递员舞蹈“天团”:舞步不息热爱不止

记者金钧胤报道“来,再走一次,左脚这次大家踢得整齐一点。一、二、三,起!”在海宁市中通快递浙江管理中心(浙江立通物流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一群身着彝族民族服饰的年轻人,手里拿着月琴,跳着轻盈的舞步,唱着欢快的歌谣。

这是海宁中通彝族职工舞团日常排练中的一幕,经过三年发展,这个舞团从开始只有几个人到现在壮大到30余人,成员全部来自公司彝族快递员。对于热爱舞蹈的彝族人来说,唱歌跳舞是他们异地生活的最好慰藉,而这个舞团则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交流平台。在这里,只要舞步不息,对生活的热爱就不会停止。

刻在基因里的舞蹈

海宁中通彝族职工舞团虽然2020年才成立,但这里彝族职工的歌舞活动却由来已久。“我也记不清我们第一次去钱塘江畔跳舞唱歌具体是什么时候了。”海宁中通彝族职工舞团团长李国才回忆,只记得那是在秋天,在钱江潮涌的伴奏声中,我们唱起了从小唱到大的歌谣,跳起了刻在基因里的舞蹈。

“彝族人生来就爱唱歌和跳舞,这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DNA里了。”李国才说出了彝族职工的心声,“每当拿起月琴,穿起民族服饰,唱起民族的歌谣,就仿佛身在故乡。”李国才来自中国左脚舞之乡——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来海宁已经近十年了。正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左脚舞的热爱,让他聚起了几个彝族同事,开始定期去钱塘江畔唱歌跳舞。

对于李国才这些彝族职工来说,身处他乡,歌舞便成为了他们与故乡的最强联系。“通过歌舞,我们不仅锻炼了身体、放松了心情,更重要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沟通,有种回到了故乡的感觉。”

“当我第一次看到他们在钱塘江畔跳舞时,我不禁会有些恍惚,钱塘江的潮涌之声仿佛是洱海波浪拍案,感觉自己跨越了两千多公里,从浙江回到了云南。”海宁中通彝族职工舞团团员李明贵说,团员们来自云南各地,如楚雄州、红河、大理,“我们互不相识,却又相聚在海宁,是歌舞又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后来,李国才有了在公司成立职工舞团的想法,在公司工会的支持下,海宁中通彝族职工舞团正式成立,一大群热爱舞蹈的彝族快递员被吸纳了进来。

一脚跳出彝族文化来

“我们唱的是左脚调,跳的主要是左脚舞。”李国才介绍,左脚舞彝语称“咕遮”,是彝族的传统舞蹈,因舞蹈时先起左脚而得名,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左脚舞集歌、舞、乐三位一体,各具特色,相互支持,密不可分,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搓脚闪腰,摆手转身,舞姿轻盈健美。“这是我们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云南一有空就会三五个人聚在一起歌舞,在隆重的节日里甚至还会有上千人一起跳左脚舞的壮观场景。”李国才说。

左脚舞看似简单,里面的专业技巧可一点不少。李国才说,左脚舞光基本步法分为跳步、圆转步、高步、跃进步四个大类,每个大类搭配不同的手势又可以进行细分。除了要掌握各种舞蹈动作,搭配音乐节奏进行舞动,在左脚舞中更为关键。“出脚、踢脚、合脚的时机也十分讲究,特别是在上千人的聚会上,手与脚的舞蹈节奏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个人错了可能会影响其他人的舞步。”

“虽然我们在正式组团之前就自主开展过许多次自发的歌舞活动,但在组建团队之后,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李国才直言,在正式组团之后,让公司里更多的彝族职工了解到职工舞团并加入进来,人数一下子从个位数增加到30余人。另一个变化是越来越多职工开始了解彝族文化,“我的许多其他民族同事还在刚过去的‘火把节’这天,祝福我节日快乐。”

跳到更广阔舞台

“工会不仅帮助、支持我们开展各项歌舞活动,同时还积极联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是我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李国才说,彝族歌舞在他们心里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但是在工会组织的活动中,彝族歌舞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海宁中通彝族职工舞团自成立以来,跳左脚舞已经成为了公司组织晚会时的保留节目。在舞团的日常歌舞聚会时,也会向其他职工开放,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有时,部分同事还会上台,跟着我们的舞步一起跳,有些同事还会让我们教授如何弹奏月琴。”李国才说,这让他意识到,彝族文化在广大职工群众中是如此地有吸引力。“将来有机会,我想给同事们专门讲一讲我们的彝族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能了解彝族。”

在工会的牵线下,海宁中通彝族职工舞团的表演还跳出了企业,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今年“五一”,长安镇钱塘工业社区职工才艺演出晚会上,海宁中通彝族职工舞团上台表演了彝族歌舞《左脚舞》,把彝族的文化传递给了海宁更多的职工群众。

“带货主播”王琳:一弦一柱奏华年

记者程雪报道和大多数热火朝天的直播间不同,抖音平台的凤羽兰博园的“兰房”永远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直播营销员、长兴姑娘王琳总是轻声细语地介绍各个品种的兰花,有时候还会把她最爱的古筝摆入直播间,为粉丝们弹奏一曲,空灵的琴声,清幽的兰花,身着汉服的奏琴女子宛若一幅水墨画,一时间竟让人忘记今夕何夕。

在外人眼里,出生于1998年的王琳比同龄女孩多了几分高冷,“其实我是个外冷内热的人,和我相处久的人都会感受到我的热情。”

这一点从她最喜欢的曲子《香山射鼓》中可窥见一二。这首乐曲讲述陕西一年一度的香会活动,“射鼓”是指人们打擂台相互斗乐的民俗。曲中有“静”亦有“动”,开头用缥缈悠长的琴音表现香山的空旷。纵使山高水远,香客们依旧虔诚而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山朝拜的人群熙来攘往,香山传出鼓乐阵阵,咏唱轰鸣,乐曲节奏越来越明快、热烈。

《香山射鼓》由深沉到热烈的变奏是最吸引王琳的地方,“它是我决心学习古筝的初心。”十多年前,上小学六年级的王琳在学校艺术节上第一次听到同学演奏这首曲子,“好像身临山谷之中,万籁皆寂静,唯闻斗乐声,原来音乐也可以讲故事啊!”只一曲,便惊艳了王琳,她决定学习古筝。

从此,少女心事付琴弦。在往后的日子里,念书备考身心疲惫的时候,工作忙碌“压力山大”的时候,被生活琐碎消磨得喘不过气的时候,王琳总会拨弄一番琴弦,有时是悠扬的《渔舟唱晚》,有时是热情的《浏阳河》,待曼妙的旋律从指尖“绽放”,负面情绪慢慢释放,心境逐渐回归平和。那台陪伴她整个青春的古筝,一弦一柱演奏的皆是华年。

如今练琴依旧是王琳调整自身状态的妙招,“我把古筝搬到工作的地方,每天傍晚的时候弹一会儿喜欢的曲子,或者单纯地练练指法,整个人的状态会变得很好,之后再去吃晚饭、上播工作。”俗话说,养兰养心,兰花直播间需要主播耐心地讲解品种、底蕴文化、优缺点以及种植技巧,要让粉丝感受兰花之雅。王琳觉得,上播前练练琴,仿佛能够洗净浮华,沉下心来可以更好地讲解兰花的内涵。

王琳也会在直播间里为粉丝弹奏古筝。有一年生日,她就把古筝搬进镜头里,“当天把寿星演奏作为压轴节目。”她在讲解完所有的兰花之后,为大家弹奏了一曲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来自黄土地最淳朴的热情在直播间洋溢。“明明可以做才艺主播,偏偏卖兰花”“双手献上《广陵散》的琴谱”“小姐姐再来一首”……花式赞美的弹幕此起彼伏,她说,琴艺被认可是她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

“古筝作为传统乐器,别有一番古典风雅,兰花被称为‘花中君子’,也自有儒雅之气。从文化底蕴上来看,它们也是相融相通。”王琳常常庆幸自己可以将爱好和职业结合起来。未来,她还想学习古琴,继续探索中国弦乐的典雅风格,在学艺中学会悦己悦人,在浮华的尘世中修身养性、磨炼心智。

责任编辑:m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