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从西部文博会6号馆看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故事

发稿时间:2023-08-20 05:57:03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第十届西部文博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展区设置在6号馆文化创意馆,展览面积共计725㎡,包括白马花田营造社、梁家河乡创、中国金蚕小镇、中国长安非遗乡集、福建赤溪福籽文创等12家乡村振兴企业参展。展馆中的产品背后都有着一段不凡的故事,马塬漆艺、羌族草编就充当了乡村发展的“助推器”。


(资料图)

马塬漆艺村传承8000年漆艺

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展区,马塬漆艺村的数十件漆器款式各异,大到桌椅、屏风、酒柜,小到盘子、罐子、首饰盒,每一件都匠心独运,精妙绝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识别漆树并使用漆来涂抹器物的国家。漆器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马塬漆艺村座落于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龙背塬上,东望白鹿原影视城,南依汤峪温泉,环山公路和西安外环高速贯穿而行,交通便利,风景秀美。

马塬漆艺村的很多展品都是由刘师傅制作。刘师傅20岁开始跟随师傅学习漆器技艺,已经有30年。他说,制作一件漆器一般耗时3个月左右,“要在木头胎子上先批腻子再刷漆,刷完漆后再打磨,打磨平整后再刷漆,刷漆之后再打磨,一遍一遍直到最后作品完成”。

展厅里有一套精美的桌椅,桌面椭圆类似鸡蛋,所以叫“鸡蛋圆桌”。黑漆桌面上绘有花鸟图案,配套的6只小凳刚好可以收纳到桌子下方。刘师傅说,“这些题材和工艺都是按照传统技艺制作的,村里还有七八个人做漆器,我们就是想传承”。

公司+合作社+农户 羌族草编新出路

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展区,草编的动物和用具引来了很多参观者的目光。

作为羌族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谐旅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残疾人和留守妇女进行技术培训,建立羌族草编传承保护和生产基地,带动当地200多人就业。

展会现场陈列的飞龙、长蛇、公鸡、雄鹿、霸王龙、知了、蜗牛、蝎子等草编作品活灵活现,漏斗、扇子、篮子、灯罩等日用品精巧细致。

参展的羌族草编传承人王兴碧曾参与《羌族草编残疾人技能培训》教材的编写,并参与开发文创产品超过300件、申报版权200多件,2018年曾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王兴碧由于小时候的一次意外小腿落下残疾,2013年北川县残联联系到她。“那时候政府号召我们去学习,说学这个东西可以在家加工挣钱,我白天种地,晚上就练习,2个月就把基本的手法学会了,后来跟着教我们的老师加入了公司,我就是这样走出大山的”。

说起羌族草编,王兴碧骄傲地说:“羌族文化现在也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了,现在我是市级传承人。北川羌族草编不能丢,我们要把它拾起来”。

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乡土,实现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带动了村民致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展区让人们看到文化产品背后的故事,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相关单位供图 )

责任编辑:m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