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供销”蹚出新路子

发稿时间:2023-08-29 07:52:07 来源: 金台资讯

在安远县,曾经淡出人们视野的供销合作社又“活”过来了——在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农民既可买到农资,又能得到农技推广、农机培训、用肥用药指导等技术服务;在供销嘀嘀农机服务中心,通过下单就能租赁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方便又省心,而且价格比市场上更便宜。

安远县“老供销”焕发新生机,得益于该县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供销合作社不断在改革中寻找发展支点,打造从种植到销售的服务链条。


【资料图】

破局:重拾阵地 激活供销网络

一场调研揭开了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序幕。

2021年,安远县派出5个调研组,对农村生产生活需求满足方式、供需匹配等情况,开展了历时3个多月的专题调研。“调研发现,农村普遍存在‘买难买贵、卖难卖贱、种难种贵、村弱人散’问题。”安远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刘秀金说。

如何破解?安远县抓住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对口支援的契机,结合供销合作社贴近农民、经营网络健全和服务功能完备等优势,着力将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重要力量。为此,在全国率先实施党建带社建“四岗一肩挑、两社融一社”供销综合改革,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村供销合作社主任实现“四岗一肩挑”,助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供销合作社融合发展。

7月21日,走进高云山乡濂丰村富硒蔬菜瓜果基地,刚丰收不久的村民又在忙着整地、施肥,种植哈密瓜、圣女果等。去年以来,濂丰村成立村供销合作社,广泛吸纳村民成为社员。同时,流转土地466亩,种植西红柿、辣椒、黑米、猕猴桃等农产品,建设高标准富硒蔬菜瓜果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1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35万元。

“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作用。”濂丰村党支部书记、村供销合作社主任孙家晓说。

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村供销合作社融合发展,让发展村集体经济有了更灵活、更具体的抓手,一场声势浩大的供销合作社改革热潮在安远涌动。目前,安远县152个行政村中,有110个成立了供销合作社。

发展:聚焦需求 延长服务链条

改革,全面激活了乡村要素市场:聚焦转农田,搭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网络;聚焦买农资,搭建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聚焦用农机,搭建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聚焦找农技,搭建农业技术服务网络;聚焦卖农品,搭建农产品营销服务网络;聚焦方便农民生活,搭建便民生活综合服务网络。

随着一张张服务农村和农业便民供销网络的搭建,从种植到销售的服务链条不断延长。

与中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中农集团农资生产厂家为安远直供低于市场价的化肥,并整合全县供销系统农资经营网点和其他农资市场主体资源,搭建“生产厂商+配送网络+销售终端”农资集采集配网络,通过直供直销、集采集配方式,节省农资商户经营成本,降低农户购买价格。

统筹整合各类农业机械资源,打造具备农业生产全流程服务能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共享农机平台——安远供销嘀嘀农机服务中心,提供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和工程管理等服务,实现线上接单和就近派活“一键预约、一键派单”,助力农机资源共享共用。目前,该中心拥有各式农机560台,成立专业服务队6支,形成覆盖全县的农机经营服务网络,累计派单出机次数4.2万余次,已为全县2万余农户提供农机服务。

搭建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技推广、农机培训、用肥用药指导等技术服务。整合供销系统和其他经营主体的经营流通资源,按照“电商平台+供销合作社+生产基地”模式,搭建农产品生产、销售、创品牌全链条营销服务网络,县供销合作联社打造农产品全域公用品牌,电商集团拓宽销售渠道,乡、村集配网点覆盖率分别达100%、60%以上,为农民提供“一站式”便民生活服务。

探索:多元发展 壮大集体经济

剥外皮、分铜丝、剪铝箔……7月29日,伴随机器轰鸣声,车头镇车头村数据线加工厂内,工人正忙着赶制订单。在安远县供销合作社改革中,车头村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引进企业创办数据线加工厂。通过盘活资源、引进企业,村集体每月可获固定分红1万余元,还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不仅如此,车头村供销合作社还成立农资超市,开展农资经营、农业中介、农机服务等业务,成为具备多种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的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

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劳务用工、产业帮扶……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吸引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加入村供销合作社,并结合村情实际开展多种经营,供销合作社发展多点开花。

三百山镇咀下村立足毗邻三百山景区的地理优势,入股村供销合作社投资建设旅游民宿,每年获固定租金及服务收益28万元;凤山乡东河村通过“供销合作社+电商+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村民种植紫山药3000余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

多元发展路径的拓宽,推动了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数据显示,安远县各行政村年均经营性收入由2020年的18.92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41.26万元,增长123.36%。(全媒体记者 刘美春 焦俊杰)

责任编辑:mb01